千億巨頭將在工業互聯網領域誕生
中國的工業互聯網行業,一定會有百億美金乃至千億美金公司誕生。
2012年7月,我寫過一篇文章「富士康向西」,描述了這樣的工廠作業環境:
同樣在20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首次提出了「工業互聯網」的概念。
近年來,工業互聯網熱度不斷升高,烯牛數據顯示,2018年和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分別為1.42萬億元、2.13萬億元,預計20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規模將達3.1萬億元。
國家支持政策頻出,創業企業嶄露頭角。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產業步入快車道,崛起勢頭初顯,這種傳統的工廠作業方式,也終將隨著工業互聯網的崛起而成為歷史。
1、 崛起:技術的成熟,市場的驅動
深追工業互聯網行業崛起背后的驅動因素,我認為主要有四點:
第一點,移動互聯網技術和芯片技術的成熟。
PC時代,受限于設備位置和網絡覆蓋,工業互聯網難以全面開展。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給了工廠一個全面網絡化的場景,物聯網的發展,使設備運轉的實時狀況得以獲取。芯片+移動互聯網形成的技術基礎設施,是工業場景下數據的獲取、監測、傳輸、分析的前提條件。
第二點,供給端產能開始過剩。
2011年,我在溫州待過兩個月,重點考察工業企業。當時大多數企業都會做出口貿易,引進一套機械設備,接到外貿訂單后,組織原材料和工人,通過工業化流水線生產,再批發出去,這就是絕大多數工業企業的生產流程。
80至90年代,我國工業還是賣方市場,工廠生產什么,消費者就買什么。90年代末期到2000年,中國工業經歷了蓬勃發展和激烈競爭后,各種家電、服裝、設備基本上都呈現出供大于求的市場關系,訂單逐漸開始不穩定。
對內產能過剩,對外銷路不暢。近10年來,中國的工業品出口增速相比20年前高歌猛進時期也出現下滑。
供給端過剩,導致粗放式的工業生產方式向精細化的工業生產方式轉變。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走向買方市場,由過去大批量的工業化生產模式,走向未來規模小反應快的訂單模式。這個轉變的歷程,離不開工業互聯網化的升級。
第三點,需求端消費習慣出現改變。
2010年前,60后、70后、甚至80后,都愿意接受品牌。即便滿大街都是耐克,所有人都穿同款,大家也不會介意,反而覺得是一種潮流。
但是90、95后是更加個性化,更加自我,更加私密化的一代人。他們不喜歡滿大街都是耐克,甚至希望擁有天下獨一無二的服裝和商品。他們追求個性化,又看重性價比,這事實上是反工業化的,因此對上游的生產方、品牌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無論to B還是to C,這種消費習慣的改變,都倒逼上游工廠向小規模、快速反應的生產過渡。而快速反應的工廠,在處理訂單、設計、生產流程等一系列工作的過程中,需要通過互聯網化來進行升級。
版權所有:金華華控電氣工程有限公司 浙ICP備200287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