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將進一步釋放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積蓄的巨大能量,并創造新的強大引擎,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形成從宏觀到微觀各領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人工智能正在與各行各業快速融合,助力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在全球范圍內引發全新的產業浪潮。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人工智能已上升國家戰略。《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年,使中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自2006年深度學習算法被提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取得突破性發展。2012年以來,數據的爆發式增長為人工智能提供了充分的“養料”,深度學習算法在語音和視覺識別上實現突破,令人工智能產業落地和商業化發展成為可能。人工智能市場前景巨大,預計到2025年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總值將達1270億美元。
未來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突破2000億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止至2017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237.4億元,相較于2016年增長67%。其中以生物識別、圖像識別、視頻識別等技術為核心的計算機視覺市場規模最大,占比34.9%,達到82.8億元。初步測算2018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415.5億元,同比增長75%。預測2019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554億元左右。2021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并預測在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達到了2364億元左右,2019-2023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43.73%。
2017年我國人工智能細分市場規模占比統計情況。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我國人工智能行業三大短板分析
1、底層技術基礎差
由于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重應用技術、輕基礎理論,底層技術積累薄弱,存在“頭重腳輕”的結構不均衡問題,使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猶如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根基不穩。基層技術積累薄弱使人工智能核心環節受制于人,阻礙人工智能領域重大科技創新,不利于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
2、發展氛圍顯浮躁
人工智能概念雖當前火熱,但企業和政府對產業發展理解不透、思考不足,普遍高估并急于兌現人工智能的近期商業價值。產業發展氛圍略顯浮躁,面臨同質化、碎片化風險,這些都可能延長人工智能商業價值的兌現周期,并加劇產業未來發展的周期性波動幅度。
3、專業人才不充足
人工智能是新興產業,雖然技術和產業發展迅猛,但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兼顧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的跨界人才不充足,限制了產業發展以及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
從人才培養角度而言,我國高校人工智能領域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相對滯后。人工智能涉及領域寬泛,相關領域學科資源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培養人才的數量、質量有待提升。目前,國內開設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數量較少、時間較短,學科實力不強。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發布的2017年人工智能全球大學排名中前50名均位于歐美地區,我國大學無一上榜。此外,國內缺乏人工智能與傳統行業的跨界人才,不利于人工智能在各垂直行業的應用推廣。
我國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1、人工智能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7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發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培育壯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興產業,“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了全國政府工作報告,這意味著人工智能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7年7月20日,國務院出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規劃》提出堅持科技引領、系統布局、市場主導、開源開放的基本原則和三步走的戰略目標,部署構筑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2017年12月13日,工信部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了人工智能2018-2020年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突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實體經濟、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方面的重大作用和具體目標。
2018年1月,《人工智能標準化白皮書(2018版)》發布,《白皮書》從支撐人工智能產業整體發展的角度出發,研究制定了能夠適應和引導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進而提出近期急需研制的基礎和關鍵標準項目。
2018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要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這是繼2017年之后,“人工智能”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2、科技新基建將帶動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
“科技新基建”即信息產業領域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18年底中央經濟會議報告中基礎設施建設部分,成為擴大內需,發揮投資關鍵作用的重要內容。
基礎設施建設通常是國家發揮投資杠桿作用,拉動內需的主要方式,而2019年是歷史上頭一次,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就是我們總結的“科技新基建”首次被定性為基建的重要內容,排列順序甚至在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傳統基建類項目之前,充分表明我國未來基建投資的側重點將更加向科技產業領域傾斜,財政資金配套將更加到位。科技新基建將帶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3、人工智能是目前全球最受互聯網業界和市場關注的新技術及應用
近年來,技術革新已經逐漸替代人口紅利成為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最主要推動力之一。人工智能是目前全球最受互聯網業界和市場關注的新技術及應用。全球主要互聯網企業均在向人工智能方向轉型,并大幅增加相關科研、技術和產業應用布局方面的投入。展望未來幾年,人工智能將會為互聯網行業帶來兩個重要趨勢:
第一,人機交互界面轉向語音化。繼鍵盤鼠標、觸摸屏之后,語音交互正在成為新的人機交互方式。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掌握了新的接口才更容易掌握新的流量入口,更容易通過此入口向用戶推廣服務。智能音箱的興起就與這一發展趨勢密切相關。全球主要互聯網、硬件及家電企業將繼續通過技術升級、應用拓展和市場推廣等多重手段努力爭奪這個新流量入口的市場份額。
第二,人工智能拓展互聯網服務場景。人工智能在后臺全面支持互聯網業務的發展;我們看到互聯網的各個場景都開始受益于人工智能。預計未來幾年里,在傳統互聯網應用場景(例如搜索、新聞和電商等服務)中,人工智能技術將更多地被運用,并有效地提高服務效率和產品質量。在一些新興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則會拓展互聯網服務的應用場景,帶來更新的商業化模式。
4、人工智能將實現提效降本、延續人類智慧的核心價值
人工智能即通過智能實現人類思維的效果,從宏觀層面來看,此效果體現在智能社會與智能經濟層面,即人工智能將大幅改善依賴勞動力創造的勞動密集型、簡單重復性的傳統經濟運行模式,并依托此經濟模式構建萬物互聯、智能協同的產業體系,打造國際領先的智能社會。從微觀層面來看,人工智能將替代傳統勞動,帶來新式生產方式,以提升生產效率并降低成本,進而實現企業效益提升、改善人們工作與生活。而隨著機器變得聰明,我們將最終實現人性化人工智能(HumanisticAI),即通過機器達到擬人的形式并以這類形式延伸人類智慧。
版權所有:金華華控電氣工程有限公司 浙ICP備20028731號